|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关键词:吉林乌拉满族鹰猎文化遗产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wusong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8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丛书展示了我省古老的历史、生动的文化和鲜明的吉林贡品文化遗产。
   在吉林鹰猎文化圈,鹰是猎手们的好朋友。
   今天通常说法是美国在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其实在我国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提出对长白山实施封禁,并于顺治十四年(1658年)在吉林建立了“打牲乌拉衙门”,出台了“打牲乌拉典志”,对长白山实施自然管理和保护的措施,要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保护早21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规定,一是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来看,要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自然和生物结构类所组成的自然面貌的保护;二是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活境区的保护;三是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区域的保护。这些内容在《打牲乌拉典志全书》(云升修,英喜撰,金恩晖整理)中都有详实的记录。其中包括对长白山“自然和生物结构”管理制度,特产种类,采集方式和“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活境区”情况,贮存要求,以及违犯“典志”的处罚等。吉林的“渔猎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贡物文化”等,都与这种历史上的文化创举有重要的关系,它保持了吉林自然文化的原色性和人文文化的生态性,这正是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条件。
   人类最终要利用资源。黄石公园法认为矛盾往往集中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恰恰对资源的保护、采集、使用都有非常详实的规划和明确的要求。同时对政治、经济、军事、典章、物产、农业、外交、交通等方面都有详实的条款。黄石公园法有自己的“物产圈”(每10平方公里的独特景观为一物产圈),而《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中的“贡山”、“贡河”、“五官地”、“蜂
    蜜营”也正是这种“物产圈”,并且具有细致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打牲乌拉志典全书》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较早的“文化法规”之一,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自然与文化”保护法。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的具体行为和珍贵实
践。

   关于“用真心保护,用行动传承”
   在吉林非遗保护历程中,“用真心保护,用行为传承”一直是我们所遵循的重要准则,对鹰猎文化的保护传承就是如此。
   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吉林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流传了近千年。吉林长白山下松花江边那个叫“打渔楼”(努尔哈赤命名)的村子,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设立后,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地,为清廷驯养并进贡猎鹰就成为打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数百年间,打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鹰猎文化,培养了诸多驯鹰能手。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全屯有鹰把式70余名,其中著名的鹰把式赵明哲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伊尔根觉罗氏——赵姓),并被誉为“鹰王”。满族关(罗)、赵、杨、奚、付、曾、刘等家族,都是满族鹰猎文化的传承者。打渔楼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活态文化基地,并且有了鹰屯之名。这里是世界上真正的鹰猎文化发生地。
   走进鹰屯,一股古老浓郁的鹰猎气息扑面而来,你会觉得有如走进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古地,有如走进塔克拉马干丝绸之路罗布泊中。这里已连续举办了两次“鹰猎文化节”和4次“收徒”仪式。此村中诸多的鹰猎文化传人,被机场请去驯鹰驱鸟,保卫机场,在吉林苍鹰飞上蓝天的同时,吉林的传统文化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于“相约‘天地之中’,传承华夏文明”
   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7年的保护传承历程中,始终坚持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挖掘,并特别关注重要的民族遗产,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吉林的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是典型的民族文化史诗,也是口头文化代表作,是中国满族群众生活中流行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满语“乌勒本”,就是讲故事,说传说,满族民间称为“讲古”。口头传承说部在早期满族生活中已成为一种规俗,要由固定的人在固定的时间里去向族人口述,传承,使得传承说部的人带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据传承人介绍,往昔满族讲述说部主要是为了让子孙了解族史和先人功绩,往往是在年节、节庆活动或者“家祭”、“族祭”、“野祭”等重大活动时进行。许多传承人表明,族人要求讲述者一定要有“金子一样的嘴”,具备讲述的本领和技艺。
   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说部”(谷长春主编)是一个庞大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工程。目前已出版两批共28部30卷。第三批将于明年出版。这是涵盖全国满族文化传播区域乃至东北亚的重大核心文化课题,也是人类文化传承成果的典范。满族说部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含量,如《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与世界文化遗产《荷马史诗》以及中国的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同样具有人类文化史的精神厚度,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真正传承了华夏文明。
   目前在吉林,满族说部传承基地已建立,进一步抢救和挖掘工程正在有序进行,相关的说部体系研究和理论研究也正在展开,说部转换成动漫、影视等工程已经开始。在不久的将来,一颗照耀世界文化领域的闪烁着人类文化光芒的星辰将会在世界文化领域冉冉升起。

  关于“今天多一点责任,明天少一点遗憾”
   前不久,吉林省贡品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挂牌,并启动了《吉林贡品文化丛书》(谷长春顾问,林君、尹爱群、王立安、主编)的编纂工作,我们就是为了“今天多一点责任,明天少一点遗憾”。
   贡品,是中华民族历代百姓向中原王朝贡送地域最为独特的物产特产,尤其是东北这块土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同残酷的大自然进行生死搏斗,他们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伐木,采集奇珍野物,在惊涛骇浪中捕捞珍贵的鱼蛤,在寒冷的冬天里凿冰捕鱼,在恒古的荒野上开垦土地,种植了饱满的粮果,他们把无数的珍奇瑰宝,收获在手,又兢兢业业地贡送给中原王朝。至今东北黑土地上还有许多“贡山”“贡河”“贡品部落”和“贡品家族”“贡品村屯”等地名存在,故事存在。
   贡品文化,其实是东北民族生存历程的重要记载,是人们为民族付出的情感故事,是民族独特技艺的创造故事,是民族生存智慧和生命能力的精神故事。这种文化有自己的独特结构,鲜明的风格和独具的文化系统。所以贡品文化其实是吉林独有的特色文化类别。但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这些故事非常不易,如果不去及时搜集,这些文化便会自动消亡,要把这些工作,看做是我们的责任,要主动,要加快,不给历史留下遗憾。目前第一批10卷本《吉林贡品文化》已编纂完成,包括动物卷(上中下)、植物卷、人参卷(上下)、饮食卷、工艺卷、松花石砚卷和贡品传奇卷等近800种贡品,1000多个故事。这些贡品文化内容分别来自我省的各个市州具有代表性的贡品文化产地,其内容和类别已覆盖了我省从东到西,从山川至平原,从江河到湖泊,从冬至夏各个方位、各个节气、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贡品及贡品文化。

  关于“文化遗产人人爱,有你参与更精彩”
   设立文化遗产日7年来,我省连续开展了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这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核心与灵魂。要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文化名人、文化机构和文化品牌,靠的是文化的创新。可文化的创新,靠的却是文化的传承。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当代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从精神上、价值观、存在形态等各个方面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习惯,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将是我们维护国际文化身份的最终依据。当今的中国,正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走向现代化,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不仅仅要有经济、科技的指标,还要有国民人文素质的指标,而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任何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